延安,提到这个地方,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些初、高中历史课本中记得的浅显印象,那时学习历史也只是为了学而学,未曾仔细了解延安。数次经过延安,虽曾为它停留,却也只是走马观花,未曾仔细聆听它的声音,了解它的故事。经过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这部纪录片,使我对延安有了更加立体、全方位的认识,也让延安这座城市在我记忆里重新活起来。延安,是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落脚点,是催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圣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度过了十三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里,我党指挥并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诞生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无论何时,对我们都有激励和鞭策作用,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地、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秉持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法院基层工作人员,虽然在工作中并未提及延安精神,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践行延安精神。在法院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但是法院人并未叫苦叫累,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为当事人利益着想。例如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虽案件简单、事实清楚,但法院工作人员始终无法找到被告,不能及时送达传票、开庭审理,导致案件无法推进,原告也不能提供被告现住址和准确联系方式。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法官几经周折终于取得了被告的联系方式,但是被告既不配合法院领取传票,亦不告知其居住地,最终法官只能电话送达。案件审理后,送达民事判决书也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法官几经打听虽得知被告的工作地点,但当法官及送达人员几次三番去被告工作地点找被告,却被告知其已经辞职,法官只好再次打听被告的下落,找到被告但被告拒不配合民事判决书的签收工作,法官只得拍照送达,最终实现了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这样的案件不知凡几,只是法院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但是,却不能成为我们的阻碍。在工作中,我们坐得住,做得稳,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以一颗务求实效的恒心完成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