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坚持把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事关农村和谐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薄弱村”为突破口,大力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截至目前,陕西省3200多个“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314个“难点村”中已有156个治理达标。据统计,全省共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27030个,并将于今年年底达到所有村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目标。
上下求索寻突破
“一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致富路窄,集体收入微薄。村务管理混乱,矛盾纠纷突出,干群关系紧张。”——这是几年前陕西省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深入全省农村调研总结出的问题。一个个难题使“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成了几乎无法打开的“难锁”。
如何从根本上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破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困境?面对亟需攻克的难题,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做到治理的劲头不松、决心不变、投入不减!
2006年9月,渭南市澄城县杨家陇村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创造性地提出对村委会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一举将该村由“难点村”变为“零上访村”。此举犹如一把金钥匙使“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豁然开朗。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首先在渭南市试点推广。
2009年2月,全国“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陕西省及时调整和充实了省村务公开协调小组,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动员部署,全力抓好治理工作。在总结两年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陕西省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陕西省纪委监察厅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采取建立联系点和示范点等方式,强化督促指导。对全省107名县纪委书记、1705名乡镇纪委书记、25000多名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19000余名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进村入户,通过巡回宣讲、开辟电视专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并把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风劲正是扬帆时。今年4月和8月,陕西省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对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工作程序和方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规范运行、完善提高和健康发展。
村务公开促监督
如今的陕西,一提到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便有这样的共识:“国家给钱又免税,先要建好监委会。”在陕西省《关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记者看到,村民监督委员会拥有对“三农”投入项目资金的监管权,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建议权,对村级财务收支的监审权,对村级事务管理的质询权,对反映村级干部不廉洁、不公正、不民主等问题的受理权,对不称职干部罢免的提议权,对被误解村干部的保护权以及依法可行使的其他监督权等八项权力。村民监督委员会通过参与决策商议、监督决策落实、评议实施结果,实现了事前介入、事中把关、事后评价的全程监督,使监督瞄得更准、跟得更紧、落得更实,为村务公开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监督平台。
目前,陕西省各地村民监督委员会共列席村“两委”会议106108次,审核村务公开事项82829项,督促公开14456项,参与监督村级重大事项44646件,纠正不合理事项5529项,有效维护了村务公开的有序运行。西安市雁塔区推出村务公开规范管理的“六化”标准,即监督组织网络化、公开内容具体化、公开形式标准化、公开程序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化、公开结果群众满意化,取得了全区农村村务公开群众满意率96%以上的良好效果。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设促进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民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级组织架构的形成,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搭建了预防和治理“难点村”、“薄弱村”的新平台,丰富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督促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按章理事、依法办事、干净做事。长武县部分村过去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不公开,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县乡工作组曾多次驻村指导,效果都不理想。村民监督委员会成立后,协助做好了财务审核、村务公开和村民思想疏导工作,监督村委会实行“阳光村务”,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81个问题,村情、村貌和民情、民风发生了根本改变。户县罗什村投资140万元硬化街道,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跟踪,适时公开账目,不仅节约资金30万元,工程也被评为“优质廉洁工程”。
民主管理保公正
“村民事情村民管,监督好比‘电子眼’,人人心里有杆秤,干部办事要公正”。 按照规定,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对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审核,对各惠农、扶贫资金的申请、发放情况进行核实。村民监督委员会组织开展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审计,以及村民要求的其他事项的审计。
2009年,陕西省村民监督委员会共组织召开民主评议大会24966次,共评议52213人次;协助有关部门对53800多名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根据村民监督委员会提供的线索,1118名村干部受到警示训诫,55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46人受到司法处理。
村民监督委员会围绕推进民主管理,督促落实“一事一议”等制度,确保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实现了一些村干部“开会一言堂、决策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的转变。平利县正阳河村过去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民上访不断。村民监督委员会协助县乡工作组对村财务进行清理,查出不合理开支3万余元,违纪村干部受到严肃处理,村民们拍手称快。华阴市华西镇一度因管理不民主成为“上访名镇”。该村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后,理清了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年人均收入从3100元猛增到6500元。
“有了村民监督委员会,我们百姓的意见箱活了!”去年以来,陕西省村民监督委员会共提出合理化建议64162条,有47655条被采纳,成了群众的“活意见箱”。泾阳县北峪村在建设葡萄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村里根据村民监督委员会了解到的情况先后召开了33次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形成成熟意见,提交村民会议决策,得到群众的一致赞同,当年就建成近5000亩葡萄园。柞水县石瓮子村多年来一直是远近有名的“上访村”,仅2008年到省、市、县上访的就达841人次。村民监督委员会抓住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逐笔清理和公开村民意见大的账目,消除了群众疑惑,缓解了干群关系,当年就实现了“零上访”。
目前,陕西省对全面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干部和群众看到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带来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有效规范监督的甜头。这真是监督创新天地宽,喜得“金钥”开“难锁”。随着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不断深化完善,陕西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