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
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
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
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一、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
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
1932年,家乡遭遇
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
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
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
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
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
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
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
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
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
日本鬼子抓到
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
日本鬼子、
汉奸的
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
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
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
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
虎口,又掉进了人间
狼穴。他
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
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
民兵队伍。在
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
共产党和
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
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
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
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
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
土豪、除
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
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
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
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
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
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
新中国,实现
共产主义而
奋斗!
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
武装部任
干事。在
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一个时期,民兵缺乏弹药,他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大家积级学习自制地雷、布
地雷阵。焦裕禄对学习造地雷和埋地雷干得非常出色。他经常带领民兵摸黑到敌人据点旁边埋地雷,埋好地雷后,就放
冷枪、骂阵,故意刺激敌军。敌军一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1947年春,盘踞在
淄川、
博山、
章丘三个县的
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派出6名同志在黑山、
岳庄一带。在民房门上用
粉笔写上“八陡x团x营驻”、“x团x营x连驻”等字样。当敌人经过这里,见到民房上的
粉笔字时,大吃一惊,认为
八路军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来,慌忙下令后撤。等到敌人弄
清虚实,再转回头来时,我增援部队已赶到,粉碎了
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三、随军南下 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
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
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
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
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
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
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
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
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
王东才。没有排练时间,他就边行军边背台词。休息和
宿营时,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20多天后,《
血泪仇》在
阳谷县首场演出。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
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焦裕禄同志激昂悲愤的
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
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群众
异口同声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
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
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
政治宣传。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接着建立了
农会和民兵组织,没收了地主的
浮财,分了地主的土地。
对彭店出现的新局面,盘踞在彭店边缘地区的
国民党军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一天,
鄢陵县保安团长、大
土匪头子洪启龙亲自带领四百多匪兵,
杀气腾腾地向
彭店村扑来。当时,村里干部、民兵总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枪,十来支
长枪。焦裕禄同志
镇定自若,把干部、民兵分三个组,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民兵掩护。当敌人离村子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鸣枪发令,十多支枪一齐射击,埋伏的群众蜂涌而起,齐声高喊:“冲啊!冲啊!”贪生怕死的匪兵一看这声势,以为遇到
八路军主力部队,吓得
惊慌失措,仓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禄调到
尉氏县宣传部任
干事。正当小麦要
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
麦子。为了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
基层干部和群众讲明敌情
和县委指示精神,带领群众一面抢收
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
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
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敲响了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丧钟。火线上,
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
织带领担架队,在
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
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
焦裕禄同志对担架队员进行
阶级教育和
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自己积极带头,埋头苦干,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
淮海战役结束时,
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
锦旗。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完成支前任务后,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被任命为
大营区
副区长,负责
剿匪反霸工作。根据
大营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决定的对敌策略是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党的政策和策略发挥了巨大威力,把
恶贯满盈的地主
黄老三抓了回来,判处了死刑。“毙了
黄老三,
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
剿匪反霸斗争,一个接一个地取得了巨大胜利。1950年夏,焦裕禄同志被提升为大营区委副书记廉
区长。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共面团尉氏县委副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摸索,在
干中学习。一上班,他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党的大事和团的业务。多少个夜晚,他伏在昏暗的
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党的建团决议,党关于青年运动的指示和团内文件。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
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
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
陈留团
地委任
宣传部长时,参加
地委工作组到
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
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
任青年团郑州
地委第二书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团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团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团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
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
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
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
工业生产。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
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
科学技术高峰。
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
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
车间主任;”在洛阳
矿山机器厂任调度
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
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新的课题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党需要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
矿山机器厂。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
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根据。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后,焦裕禄决心从头学起。厂里要抢修一条由
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
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
工程质量。
1954年8月,
金矿公路刚刚通车,厂党委决定焦裕禄和一部分
转业干部,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当时,个别干部因家庭有困难,怕学习坚持不下去。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强调家庭有困难的同志也都到哈尔滨考工业大学去了。他们在哈尔滨复习课程时,刻苦钻研
工业管理知识,为由外行变为内行奠定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成为管理工业的内行
1955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同志又被分配到大连
起重机厂
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
车间主任。焦裕禄问起重机厂的同志:“学会工厂中的管理业务,得多长时间?”对方说:“有一两年时间大致可摸到点门儿”。焦裕禄决心加快步伐,缩短实习时间,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
刨根问底。有时为弄清某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他一连跑几个车间。为了早日掌握
工业管理知识,他一面跟
调度员学调度,一面跟
计划员学安排
生产计划。一次,他要求
计划员让他自己安排一次计划试试。
计划员觉着焦裕禄同志实习才几个月,不可能编好计划。焦裕禄看他有点犹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在一边看着,我安排错了,你马上纠正。”计划员无法拒绝,只好让他试试。结果,焦裕禄竟很快就把计划编排好了,而且编排的既周密准确,又切合实际。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机厂报》连续发表了题为《
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
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焦裕禄同志的
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出了加强
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动群众,改善
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年
11月11日,《起重机厂报》
登载了“
机械车间被评为前后方竞赛优秀单位”的消息,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禄写的《
机械车间三季度竞赛总结》。12月,焦裕禄为车间
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
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1956年底,焦裕禄同志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
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
1958年春,一
金工车间的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
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
吊车。实在困极,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
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
卷扬机制造出了。因为生产成绩显著,1958年底,一
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
科长,担负起全厂的
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
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
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就这样,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业的内行。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内容提要: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
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兰考的风沙、
内涝、
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阶级教育和
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
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
沙丘、根治
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
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
积劳成疾,
以身殉职。
一、激励
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
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
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
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
冰凌;白茫茫的
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
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
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
贫农出身的
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
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
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
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
草庵子里,蹲在
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
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二)
二、统一县委
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
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
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
基层干部同
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
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
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
灾荒逼迫他们
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
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
豁然开朗,明白了
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
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
纪念白求恩》、《
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
张思德、
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
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
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
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
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
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