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微也足道】十句话读懂孔子眼中的“君子”

发布时间:2016-11-30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对统治者及官员的通称,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变成了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不管是讲为人还是讲处世,孔子都强调要做君子。《论语》二十篇,从第一篇《学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第二十篇《尧曰》提出的君子知命、知礼、知言,“君子”的概念贯穿始终。孔子是如何描述“君子”的?我们选择几处来看看。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总是能将“文”与“质”完美地结合起来。什么是“文”,什么是“质”呢?从个人修养层面理解,“质”是内在本质,朴实无华;“文”是外在修饰,赏心悦目,“文质彬彬”,就是指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文”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积淀,“质”则是指社会淳朴厚道的民风民俗。倘若一个社会都缺乏文化教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于野蛮落后;但若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附庸风雅、奢侈浮华,社会的风气就会陷于败坏。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既要有文化的发展,也要有良善质朴的社会风气。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说过: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可见“义”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标准。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以“义”作为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在这一本质规定之下,行为上符合礼,言语谦逊,诚实地实践,这便是君子的品德。

  3、君子不器。

  “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但一种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君子不器”正是对君子的一个要求,即要君子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览群书并学以致用,博学洽闻,见识高远。

  4、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善良正直而性格急躁。他的哥哥司马桓魈在宋国作乱,连累全家被迫出逃,他总是很忧愁。因此,孔子告诉司马牛,君子要不忧不惧、问心无愧。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因为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内心充满仁爱道德,没有愧疚,自然没有可以害怕的事情。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由于哥哥司马桓魈“犯上作乱”,司马牛感慨自己明明有兄弟,但兄弟却都叛乱,均非仁义之人。他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行君子之道,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那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为什么要学习、要修身?孔子的答案是:谋道不谋食。君子自我提高,是以谋道而非谋富贵为目的。孔子所说的“道”,是仁道,是立身行事之道、治国安邦之道。对此,他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有时孔子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但他对于“道”的执着从来不动摇,对于“道”的追寻从来不停止。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希望弟子们都成为君子,“谋道”“忧道”,不要追求、计较、纠缠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

  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印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做人以“忠”“信”为根本,善于结交同道、同志趣之友,而且有错必改。通过这段话,孔子将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清代学者刘宝楠由此说:“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矣。”

  9、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认为,君子要正确处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行胜于言、言出必行。《宪问》篇里,孔子进一步说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实际行动比一切花言巧语有力,君子应当以言过其行为耻。这正如《礼记·缁衣》里面所说的:“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什么是“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无骄矜之气。君子胸怀大志,意志坚强,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展现出强大的心灵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